挑戰極限 永不停歇
——記公司十佳共產黨員、冷軋廠設備管理科科長王金海

在冷軋廠的生產線上,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在設備旁解決不同的問題。他就是在一年時間里,讓冷軋廠酸軋線、1號熱鍍鋅線和冷鍍鋅線的事故時間分別下降了15.31% 、36.83%、51.42%,設備和能源成本降低了1500萬元的冷軋廠黨員先鋒模范代表、設備管理科科長王金海。
設備能力沒有極限
“彩涂線未完成產線提速目標,原因是出口活套套量超過60%后出現帶鋼跑偏問題。”王金海不止一次在該廠的早調會上聽到這句話了。這個“老大難”問題,一直找不到“病根”,很多人給它扣上“設備自身能力限制”的帽子,但是王金海卻不這么想。
“設備能力沒有極限!受限制的是人的思想!”面對這塊“難啃”的骨頭,王金海組織機械和電氣專業的黨員技術骨干組成攻關隊,利用產線檢修時間解決難題。每一個生產流程、每一個設備關鍵點、每一個零件,逐個找缺陷,逐項進行PDA數據分析……就這樣過了三天三夜,王金海終于拖著疲憊的身軀從現場走了出來。他臉上的喜悅之情已經告訴大家,突破口找到了,原來出口活套鏈條存在個別卡扣變形。果然,改造后的出口最大套量由原來的60%提升至90%,產線速度由每分鐘65米提升至每分鐘80米,整整提高了23%。
“咱們黨員必須立足崗位,敢擔當、能擔當、會擔當、善擔當,對待工作有見‘星’就摘、有‘旗’就扛的激情,有舍我其誰的勇氣和擔當!”在王金海的啟發和帶動下,冷軋廠連續推進了酸軋和2號熱鍍鋅新增糾偏系統、酸再生脫硅改造、天車換位、酸軋卷降溫設施改造、熱鍍鋅增加激光焊機、冷鍍鋅鋅鋁鎂改造等數十項現場設備設施改造項目,不斷突破設備極限。其中,2號熱鍍鋅線和3號酸洗線突破了生產厚度規格極限,分別實現6.0毫米和7.75毫米的飛躍;酸軋線機時產量突破了305噸,超過了設備設計產能的70%,并在國內首創薄規格中碳鋼無焊絲二次焊接,突破了酸軋焊機1.8毫米的焊接極限……
成本挖潛沒有止境
在冷軋廠調度樓二樓會議室,張貼著四張項目完成進度清單,上面記錄著冷軋廠從“管理、技術、設備、能源、營銷”五個方面整理出的104個落實“雙200”挖潛目標的項目。這104個項目里,設備科承擔的就占到了60多項。
“王科長,你們今年有這么多挖潛項目要推進,咱們廠這么多年都過來了,還有那么多成本可以‘摳’嗎?”這是王金海聽到最多的質疑聲。但是他每次都斬釘截鐵地說:“成本只要想降就一定可以降,挖潛永無止境!”
王金海首先瞄準產線成本的“大頭”——能源費用,聯合產線能源管理負責人組成“能源降耗”攻關小組,結合每條產線的特點制定了詳細的能源降本方案。一年來,通過將冷鍍鋅熱風干燥風機電機由工頻運行改造為變頻控制,年節約電費55.08萬元;優化降低冷鍍鋅、東西兩條熱鍍鋅烘干機溫度設定,月降低蒸汽消耗1000噸左右,年降低費用120萬元;廢水站酸堿調節池壓縮空氣曝氣裝置改為自備羅茨風機送風曝氣裝置,壓縮空氣流量由每小時2500立方米降為每小時1000立方米左右,年降低費用130萬;將自來水供應改為脫鹽水,月降低自來水用量5000噸,年降低費用58萬元。
同時,備件消耗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王金海在設備系統全面推行了容錯糾錯機制,只要是為了節約成本的“金點子”,一旦成功實施,就加大獎勵力度,對實施不成功的項目,降低懲罰標準或者不懲罰。在這一機制的鼓勵下,該廠通過引進新廠家、備件國產化、提高社會化采購范圍以及備件再利用等方式,年節約備件輔料費用470余萬元。
來源:河鋼邯鋼版 作者:牛睿杰